存在主義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存在主義(Existentialism),又稱為生存主義,是一個哲學的非理性主義思潮,以強調個人、獨立自主和主觀經驗。叔本華、尼采和索倫·克爾凱郭爾可被看作其先驅。在20世紀中它流傳非常廣泛,其哲學思想還延續到了60年代興起的人本主義。雅斯貝爾斯和馬丁·海德格爾、保羅·薩特和作家阿爾貝·加繆是其代表人物。
[編輯] 存在先於本質
其最著名和最明確的倡議是薩特的格言:「存在先於本質」(法語:l'existence précède l'essence)。他的意思是說,除了人的生存之外沒有天經地義的道德或體外的靈魂。道德和靈魂都是人在生存中創造出來的。人沒有義務遵守某個道德標準或宗教信仰,卻有選擇的自由。要評價一個人,要評價他的所作所為,而不是評價他是個什麼人物,因為一個人是由他的行動來定義的。
存在主義否認神或 其它任何預先定義的規則的存在。薩特反對任何人生中「阻逆」的因素,因為它們縮小人的自由選擇的餘地。假如沒有這些阻力的話,那麼一個人的唯一的要解決的 問題是他選擇哪一條路走。然而人是自由的;即使他在自欺中,仍有潛力與可能。加繆也提出:「他人是地獄」。這一觀點看似與「人有選擇的自由」觀點相矛盾, 其實每個人選擇是自由的,但對於選擇後的結果,每個人有無法逃避的責任,人在選擇的過程中,面對的最大問題就是他人的選擇,因為每個人都有選擇的自由,但 每個人的自由就可能影響他人的自由,所以稱「他人是地獄」。
以上所說並非一定,其實存在主義並沒有否定神的存在,例如克爾凱郭爾就是一名基督徒,他認為存在主義是基督徒思想模式的開始。但多數存在主義學家大多均反對已死的教條式宗教信仰,特別是以尼采為最,其著作上帝之死明確地闡述其反基督立場。相信自我的選擇是存在主義學家最重要的中心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