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26日星期四

杜庆春调侃张艺谋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即使很专业的国外电影观众也会认为中国大陆电影就是由陈凯歌和张 艺谋构成的 .而在国内从1984年电影〈一个和 八个>诞生以来(张艺谋在 此片中和萧风当然联合摄影),一个让中国电影进入崭新时代的群体日益转变成陈凯歌和张艺谋 的 二人转,而在陈凯歌陷入一个"思想者"在辉煌的光效中不能正视自己,日渐在一个 自闭的 空间中营造思想的时候,张艺谋其实用足够的 产量和 不断制造的 新闻,成为电影导演中极少的公众人物,其实在每一次的 聚焦过程的 闪烁灯光中,我们看到了 张艺谋的脸孔以外,他的内心是不是也已经完全封闭,或者是他是不是已经不在是他自己的 代言人了 ?
其实,如同我一样的所谓更为"年轻"的一代电 影人自觉或者不自觉地拒绝谈论张艺谋这位几乎掌握了 20年的电影中心的人的时候,电影成为大陆艺术领域的中心话语产生的光芒依然温暖地照在自己的身上, 我们对于这样一个人物的 故做冷漠是不是由于一种对于影响的焦虑的恐惧和 逃避?是不是处于一种对于寻找自己的 话语权利和表达方式的渴望和焦燥?是不是出于对于自己尚不拥有一系列的自圆其说的作品时的沉默和退缩?其实在这个电影艺术的地貌相对显现得如此贫瘠的大 陆,去说一个张艺谋式的人物,正是检阅自己身处的 语境,我们说他们就是如同说我们自己.
对于1980年代中国电影所突现的"第五代"'他们在思 想上所构成的"异类"性质,在 〈一个和八个>(张军钊1984)和〈黄土地>(陈凯歌1984)发韧,到〈孩子王>(陈凯歌1987)和〈大阅兵>(陈凯歌 1987)就几乎表达完了积蓄在这一代心胸的所有未发之言.这时候的 张艺谋在 作为几位同时代的 最优秀的摄影师,一起在对西方绘画传统极为迷恋中的反动,创作了一种与其说是电影化的 影像风格,不如说是另一种绘画的影像风格 ,它的核心构成给人印象最深的 就是"不规则构图".第五代的思想贡献是建筑在 此时代的 文学界的一次创作上的 再创作,这也构成了中国电影人在 思想上的一种由来已久的贫血症,一种中国电影永远和思想界的 前沿的一种隔膜.我们几乎很难在各国大师级人物身上看见的要求大量人员从事前期选题和剧本研讨的工作方式(在这些大师身上我们更多得到的是不给合作伙伴看 完整剧本的信息),在以后成为这一代导演的 杰出代表张艺谋身上集中展示的事实,无疑表明了这种贫血症状的严重程度.
在1988年的 〈红高粱>诞生了 .这在我看来是唯一一次真正张艺谋自我的 爆发,一种极度的 思想的 "空洞和扁平"和视听层次的"华丽和张扬"混合成张力,在血红和皂黑的色彩,唢呐和雄性的人声音响中,张艺谋成就了他自己,也很大程度上控制了漫长中国银 幕视听总谱.随后而来的〈菊豆>(1989)〈大红灯笼高高挂>(1991),张艺谋在小说家长期咀嚼一种食品后在口腔里品出一种发酵的酸味 一样的 思想发现的 基础上,用几乎顽固的视觉形象呵护着一个电影艺术者的自身位置.张艺谋开始对自己的感性进行了压抑,这种压抑可能是他自己极其不愿承认,其实张艺谋正是使 用一种最传统的智者的狡猾和内心的带有逆反的固执(在对女性演员的 形象上的延续几乎把这种心态发挥到一个孩子一样的 天真,也最表明了张艺谋自己作为一个艺术创作者仅存的 个性)使他的 宝座延续至今.
在1992年的 〈秋菊打官司>的 出现.我们开始惊叹张艺谋的聪明,在对主流意识形态\国际艺术电影市场和大陆日益的市场化的空间夹缝中腾挪转移,以惊人的 精力和模仿力延续着自己的艺术生命.张艺谋可能是最"新"的中国大陆电影人,象一个赶潮儿一样塑造着自己的 不定型的外观.其实在这些不断的新影像\新新闻甚至新绯闻中,我们感到到他内心逐渐闭合,我们和一个赶潮者的内心绝缘了 !我们看见他象奥逊威尔斯在 〈公民凯恩>中塑造的一个由无邪的孩子成为不可一世的 传媒大王的凯恩一样,成为一个孤独的成功者,成为一个拥有随从的孤独者,一个拥有悲剧的 老式英雄..
如果有一段时间我们 没有听到张艺谋的消息,我希望他在准备说一个关于自己的 故事.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