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1日星期二

鬼才画符-----杜庆春

黄永玉老先生是鬼才,转遍所有的评论大抵如此!他作为湘西凤凰的人,因为偶然看到他家表叔沈从文的作品,所以酷爱文艺。湘西这个地缘和沈从文这个人脉,在我的思想里是顶灵异的,这两者的风格都在轻灵、简约之中还隐不去一种用狠的风格。黄永玉累积了六册的“六记”,也还是这个风格,里面的一些话语和画意是如此,而在总量上达到六册也够狠!

六册的“一语配一画”,是为《罐斋杂记》、《力求严肃认真思考的札记》、《芥末居杂记》、《往日,故乡的情话》、《汗珠里的沙漠》、《斗室的散步》六记。这个东西肯定需要比写长篇大作还要多的对自己的信心,以及在这里面的灵机、感触和毅力。这六册在上个世纪八十、九十年代就成为文化界的流行读物,而今天江苏人民出版社采取线装的方式再次印制出来,于是流行在时间的考验后可以作为经典一样奉献出来了。

黄永玉是画家的名声大,在中国美术界里面不管如何也算是声名显赫,是腕,即使对于很多人在复杂的内心深处不断翻着酸水,但是人家还是“腕”。其实,看《永玉六记》的人,又有多少人是琢磨那些画的,我不知道。我试着去琢磨,没有琢磨出来,心里对自己说:“这六记还是让人琢磨“话”的,画家的好处是可以在自己话旁边添上几笔。”后来知道,黄永玉先生也在他诸多技艺中被他自己列为第一的是“写作”。这种排序方法也会气死很多码字的,这些人计算着千字的价格的时候,肯定对黄永玉作家能被邀请设计酒瓶妒意横生,两只瓶子的设计费可是千万元计的呀!所以重要的是要在自家诸种技艺中,你是不是能冷不丁地挑出“写字”这个看起来最无核心竞争力的玩意,这才重要!

中国传统文化人最看中肯定是写字,这个精神原旨肯定不是我上面的庸俗市场分析。中国人讲诗画同源,其实“诗”最打紧;要求书法的用笔和画画的用笔的一致,最关键的还是“写字”。所以,诗人能画画那是锦上添花的事情,而画工不能写诗,自然等而下之。在这个大传统下,黄永玉先生特别中国。

在厚厚的六册中间,读者肯定感觉出来,黄永玉先生在做这些的时候,大概很多时候是文思哲理先从脑海里跳了出来,然后配出图来,“配”字就很不平等。这个“配”字,其实是说一定是先有“谜底”,然后再设计“谜面”,自然“文字”是“谜底”,“画面”是有些随意而造的“谜面”。这是特中国的一种。

再说一种特中国的。黄永玉先生是画家,肯定有先看到图景的事情。我最简单的想象是,黄先生看到了一只大花猫,琢磨出一句“用舌头洗刷自己,自我开始”,然后诞生了一只水墨猫儿。当然,一册《罐斋杂记》中八十多个“动物短句”肯定不能全部依靠亲眼目睹,所有看看动物图谱就可以,这就是一层中国式的美术观。但是其中更中国的是在于画猫不算数,关键还是要想出一句厉害的“题目”。齐白石画白菜需要一句哲理,塞尚画苹果却只是研究构图,中西差异在此!这种中国传统也挺劳神,比如得出一格言警句、哲理断章,哪怕是最具像的一句“由猪带头的羊群,怎能不散?”,给哲思配画,还是累!黄永玉先生一一配了出来,我每每看了“话”却跳过了“画”的时候,就埋怨自己不懂得珍惜。不过,在“动物短句”中没有蛐蛐,我有点失望,因为看见介绍,当年在北京大雅宝胡同,只有黄先生愿意跟孩子斗蛐蛐。

《永玉六记》中,每一册中都有我最喜欢的东西,那些一幅画一句语都是一个时间瞬间,空间局部,而这个瞬间,这块局部都通着无限的东西,比如生命、宇宙这些大的无边无际的东西。这种感悟看起来最轻,提起来却最沉。黄永玉先生想起了家乡的冬天是这样的“冬天的灶眼里,大清早蹿出猫儿,总是吓婶娘一跳”,画上没有婶娘,但是留白里这个女人肯定生动,画上没有温度,但是冬天的冷和灶眼的暖全上了读者的身上。

中国的神韵是什么?这六册里有,挑一个做结束。虽然现在是夏天,我窗外的叶子还很绿很茂盛,但是抵抗不了黄永玉先生写的是秋天。他写“秋天树叶一落,屋里宽多了”,画的是一间老屋,静静地有桌子、条凳、茶壶、茶碗,有悬着的竹篮和窗外落净叶子的大树。叶落,太阳光就都进来了,外面的景也看得远了,这是秋天,谁说中国画里面不写光,只是这样写的罢了。真好!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