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8日星期三

【转】关于库哈斯方案的纷争

现在似乎不是一个评论库哈斯的CCTV新址设计的恰当时机。因为各种议论纷乱杂呈,相互覆盖,无法倾听。这恰恰使评论成为了一次值得的冒险,在冒险之前有必要对以上议论以及库哈斯的设计做一个阅读和清理,旨在避免重复或落入无谓争执的泥泽。清理中发现,某些问题上无休止地争论,往往并不是因为双方观点有本质的分歧,而是因为选错了问题。下面试举几例加以分析。

1,美丑之争。笔者认为,“美”(视觉美)从两个方面上讲,都不再是衡量建筑的重要标准:a,在视觉艺术的范畴里,美已经是一个的古典艺术标准,它在面对现代艺术时已经无效。b,现代建筑运动使建筑获得了独立于视觉艺术的标准,视觉造型也不再是评判建筑的标准。

2,关于新颖之争。有一种空洞的声音就是拿悉尼歌剧院和巴黎卢浮宫门口的玻璃金字塔在方案公布初期所遭受的激烈抨击来说事,进而嘲笑那些阻止“新”事物诞生的人。这种声音的空洞在于没有回答什么是“新”?“新”在哪里?“新”的作用是什么,是实用的还是象征性的?仅从观感和事件表面的相似性上作肤浅判断是无意义的。“新”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指标,但这个“新”是要有内在质量的。库的方案中最具新意的是电视台主楼的结构设计和环形的组织方式,而不是外形。关于结构设计,如其文本所言“这一网状结构构成一管状构件,具有特殊的强度、刚性、抗扭转能力和结构富余度”。看似杂乱无章的三角形网状结构,实际上精确地对应着大厦不均匀的受力分布,体现了很高超的结构设计水平。但是,结构设计是服务于建筑形体的,如果这个奇特的形体的形成缺乏足够的依据,那么精彩的结构设计就只是不必要的炫技。所以,单就建筑学意义上的“新”而言,并不能分辨库哈斯方案的优劣。

3,在与环境是否协调的问题上,库哈斯似乎是逃脱的姿态,回避了一般做法的两难境地。他采取一套新的建筑语言,形成一组自足的景致。不过,得承认CBD未来各自为政的摩天楼景观也确实没什么值得协调的。

4,造价之争。这是一个介于建筑和经济之间的问题。在库方案与北京普通高层造价的分项对比中发现造价主要贵在结构上,但就这个形体而言,这个造价算是经济的了,应归功于世界顶尖的ARUP事务所的结构设计。但为什么要这样一个昂贵而奇特的造型?

此外的一些讨论已超出了建筑专业的范畴,诸如对体制的质疑,对央视此举背后动机的揣度,这是个不能简单评价的现象,因为在中国文化有一种不好的现象就是泛政治化以及泛道德化,什么事物都被涂上政治或道德的色彩,譬如,中药方子都有“君”、“臣”关系,令人生厌。但另一方面,现在许多建筑师不愿谈论政治,想躲到专业的象牙塔里思考“纯粹”的建筑。这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被“招安”了的建筑师。因为,建筑学的专业界限不是回避政治的借口,没有人是天然的建筑师,但人一定是社会的人,政治是社会人必然面对的问题,建筑师作为知识分子不能回避“社会良心”,这在李巨川先生的《建筑师与知识分子》一文中已有充分论述。按照萨义德的观点,建筑师应有良好的专业知识背景和圈外人的心态,不仅要对主流力量保留警惕,而且要用其专业知识自觉反省和批判自己及所属圈层的所作所为。


补充日期: 2003-03-06 01:07:54

 

建筑的意义在建筑之外

作为建筑师,我们评价一个建筑方案时要阅读方案的全部文本(图、文、模型等)后才作判断的,因为我们相信评价建筑的标准不是外在造型。但在库的这个方案里,我们看到了非常“先锋”造型,却找不到支撑这个造型的建筑学意义上的理由。

粗略地讲,古典建筑设计是由外到内的设计,是在一个相对既定的有明确等级的形象里划分房间,这里建筑首要的是外表和它标示的等级。现代建筑设计是从人的使用需求出发,由内向外的设计。外部形体是内部空间设计的结果。当代建筑设计在对内部空间的设计上有着前现代主义所不能比拟的复杂性与丰富性,这些复杂性源于新的使用方式,新的生存方式,新的经验,新的时空观念。我们可以指出这样两个层面的工作:1。建筑空间之间的新关系2。建筑空间的新形态,前者是一种拓扑学的演进,一种时间经验的探索;后一种有时与身体相关,有时来自一种空间的经济学,如高密度。这些令人激动的工作在库哈斯以前的作品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如在荷兰Utrecht演讲厅的设计中连接各个功能的坡道,巴黎Jussieu大学图书馆的曲折盘旋的楼板,都改变了建筑空间的传统关系,而在日本福冈 Nexus的小住宅设计则是解决低层高密度的成功范例。可是,在库哈斯央视新址的建筑方案里,尤其是央视主楼的设计并没有这种内在创新,该楼不过是一摞叠放的“人肉三明治”空间(平行的楼板夹着中间的使用者)。这倒是吻合库早年提出的“标准平面”概念,但是匀质的无激情的空间在蕴含着无限使用可能的同时,却无法刺激起使用者的创造性使用的冲动。当然,影响建筑造型的外部因素也是存在的,比如,争取良好的景观或解决日照、通风等问题,但是这些理由在库的方案中也不明显。

 看看库哈斯对其央视主楼设计的解释吧:央视新总部大厦将中国电视的每一个组成环节——行政管理与办公,新闻与播送,节目制作与后勤服务结合在一个内部紧密连接的环路中每一个员工永远意识到他和他的伙伴的工作的性质是一个相互依存的链条。据说有外刊评价说,库的CCTV大楼是一座环形的永不终止的巨型机器,将有上万人在这座永远循环着的机器内工作。这里我们看到一种美妙的假想,环形的功能链条,没有等级,这里只有员工和他们的伙伴,大家关系是相互依存……我们是该相信库哈斯的浪漫,还是该指责他的虚伪。如果我们画一个央视功能关系图,我们会发现根本不存在一个这样的环路(http://61.137.93.92/data5/06/48/03/690327.jpg) 而是这样一个等级的图示( http://61.137.93.92/data5/06/48/03/990480.jpg).
 这两个图最主要的区别在于新闻、节目制作、后勤与行政管理之间的关系都是不对称的——它们都是接受行政管理层的指令,并提供反馈信息,它们在权力关系上处于被动(被领导),并且向管理层敞开和透明(反馈信息),这样行政管理就处于权力关系的顶端,而不是平等的环路中的一环。环是无始无终的,但行政管理却是不具备可透过性的“终端”(它不被下级控制,也不是信息的中转站)。所以这个库哈斯鼓吹的“环”只是外观视觉上的“环”,而不是组织方式上的,对于夹在平行楼板间的员工这个“环”在视觉上也是不存在的,看到的是与普通写字楼一样的地板和天花。由此可以打开一个缺口,我们将发现库哈斯方案所满足的央视的需求,其意义并不在建筑学专业之内,而是在一种更广泛和隐蔽的政治和文化运作的范畴里。这种需求,我称之为是一种对文化的 “姿态”的需求。这是我们的批判也将走向一种文化批判。


补充日期: 2003-03-06 01:08:55

 

作为“姿态”的建筑

据CCTV.COM的央视国际报道:中央电视台新台址建设工程通过邀请招标方式,确定了荷兰大都会建筑事务所(Office for Metropolitan Architecture简称OMA)的建筑设计方案。专家评委认为这是一个不卑不亢的方案,既有鲜明的个性,又无排他性。作为一个优美、有力的雕塑形象,它既能代表新北京的形象,又可以用建筑的语言表达电视媒体的重要性和文化性。

可以说,正是由于库哈斯比他人更为敏锐地捕捉到央视对“姿态”的潜在需求,才获得了胜利。

那么,什么是“姿态”?姿态就是一种意识形态的表意的物质媒介或行为事件,是一种代码。什么是意识形态?雷蒙德.威廉斯在《马克思主义与文学》一书中指出经典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形态有这样两层意思:1,一种某个阶级所特有的信仰系统。2,一种可能与真实或科学的知识相矛盾的幻象信仰系统,即伪思想和伪意识。阿尔都塞进一步指出:意识形态是个人同他存在的现实环境的“想象性”关系的表现。这种“想象性”关系是个人对世界的“认识”与世界的“真实”之间只能是一种“非同一性”的关系。但是,社会意识形态却遮蔽这种非同一性,通过阐释现实或制造“姿态”(伪现实)代替现实的做法制造一个想象性的“有意义”的现实,招安大众。现代社会发达的媒体工业空前成功地营造了这种假想的现实,它已经在某种意义上成为取代现实的“超级现实”(鲍德里亚语)。

我们来看看央视在其新址建设中的一系列的“姿态”。首先,新址选在北京CBD。央视的解释是“CBD 是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城市对外开放程度和经济实力的象征。中央电视台……选址在北京的中央商务区,将使中央电视台能够最近距离地直面首都经济发展,感受整个中国经济跳动的最强音,迅速、准确、全面地进行报道。”事实上,在通讯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和更加发达明天,地理意义上的距离不再构成障碍。央视纵然偏安,也完全能做到“迅速、准确、全面”。

所以,这种对地理距离的重视,对典型事物捕捉是明显的表意之举,首先它要向世人传递的是一种态度,其官方的表述为“与时俱进”。同时,强调选址在北京的CBD,将人们的视线引向这个洋溢着发达社会气息的大都会—— 一个可供观看的“都市样板”并注意力集中于经济领域,是在营造了一个比喻链条:以CBD指代北京,北京指代全国,CBD的新经济指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于是,CBD的繁荣就喻示了中国的繁荣。从而获得中国步入较发达国家的景象。然而,中国2002年城市化水平只有37.7%(世界平均水平为48%,美国的城市化水平则高达80%)。同时,选址CBD也将人们的注意力引向经济建设的成功领域,就掩盖了中国在其他领域(文化、教育、政治、环保等)的滞后。

其次,投资50亿有必要吗?如果从仅实用的角度考量是没必要。央视作为国家的意识形态机器,耗资50 亿是打造一个姿态,一个强国盛世的幻象。尽管,中国人均收入只有900美元;尽管据《深圳特区报》报道, 1998年的社会居民收入差距的数据基尼系数高达0.456,除比撒哈拉非洲国家、拉丁美洲国家稍好外,贫富悬殊要比东亚其它国家和地区以及前苏联东欧国家都大,全世界还没有一个国家在短短15年内收入差距变化如此之大。中国低收入户人均月收入仅为124元,这与央视能够阔绰出手不正是一种微妙的关系吗?

央视新址的建筑作为央视形象视觉的重要部分,它的“姿态”自然是央视“姿态库”组成之一。那么,库哈斯是如何主动、清晰的为央视新址塑造姿态的呢?限于篇幅,这只抽样似的举出库哈斯方案的七个姿态:标志性,新颖,简洁有力,庇护者的形象,互补,客观和透明。它们可以归纳为两类,一类是显露的姿态(标志性,新颖,简洁有力,庇护者的形象,互补)。另一类是退隐的姿态(客观,透明)。


补充日期: 2003-03-06 01:13:10

1,标志性。

翻开库文本的第一页,赫然地只写了一句话:什么是当代标志性建筑的品质?可以说,库哈斯方案主要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在思考标志性建筑的品质这个问题之前,我却要先追问:央视新楼为什么要是一个标志性建筑?标志性是建筑视觉上的鲜明个性,但是当代建筑并不刻意追求个性,库哈斯自己也说可识别性是就像一个老鼠夹,越来越多的老鼠跑来分享,但凑近一看,那个捕鼠器可能已经空了几个世纪了。但是,这次库哈斯要追求外在的标志性了,为什么?因为,央视新楼必须成为一个强有力的假想的“主体”。鲜明的个性(可识别性)是这个假想主体存在的基本前提。根据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我们知道意识形态不能简单理解为作为少数的统治者用来愚弄和统治大众的思想工具。意识形态是催生“意识”的背景和氛围,它要使社会成员感到他的符合意识形态的信仰和思想不是“被给与的”,而是自己自主思考和选择的结果,他是在按自己的意志行动。只有主体才有“自由”的意志,所以每个成员必须成为主体(哪怕是想象中的主体)。意识形态的重要功能就生产想象性主体,这有四个步骤:1,社会把个人当作主体来召唤。2,个人接受召唤,同时个人不是把社会当作一个非人的,冰冷的结构,而是可以与之交流的另一个“主体”。 3,个人与社会相互确认,个人对自身进行确认。这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类似拉康所言的“镜像阶段” 的婴儿与镜子的关系,个人获得了关于自身形象的“误认”。4,个人把想象的状况当成是现实的状况,他承认自己是什么,并按照它去行动。由此我们知道,央视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代言人,必须成为一个大众可以与之交流并投射欲望的假想主体,在这个投射反射的仪式里,承诺的不过一个虚假的“个性”。央视新楼必须以一个鲜明而虚假的“个性”形象去满足大众期待的目光。

库哈斯如何塑造央视新楼的个性?他首先实现了一个判断的转移。他指出摩天楼文化的失败不是因为对外在的个性化造型的执著,而是因为痴迷于“竖向特征”。于是,他需要做的不是改变目标,而是改变策略。他用一个扭曲的“环”使建筑外观具有了“真正”的三维视觉效果,突破了“两维塔楼”的传统。于是新的摩天楼文化诞生了,尽管其内部仍是传统的“标准平面”。

相对于伊东丰雄的外观低矮、谦逊,重视内部的方案,库哈斯更清楚摩天搂对中国仍具有“梦想”代言人的号召力。较之于其它方案,库哈斯的方案又是更清晰、更整体,更能从环境中脱颖而出,成为被观看的另一个“主体”。

2,简洁有力

央视是个特殊的“主体”。在中国,它应是社会成员心目中值得信赖的“老大哥”,它的建筑表面必须反射出信心和力量。因为大众对它与自身的关系的判断往往不是建立在分析上的而是感觉上的,所以在形象上它必须是简洁、肯定,无庸置疑,充满力量。就像一句空洞的口号,“爱生活,爱拉芳”,“送礼就送脑白金”。

简洁暗示了一种速度,一种大众心理的接受速度。外表光滑简洁得让思考来不及到场或无法停留,就像商业广告的策略,迅捷得让人来不及推敲的,简明得让你过目不忘。

3,新颖

在库哈斯投标文本的第二页上只有小小一张黑板报的照片:粉笔写成的口号——“在发展中调整,在调整中发展”。这是一个辩证法。辩证法巧妙的将世界的复杂与无常纳入一个圆滑的矛盾说和发展说的控制之下。在“发展”这一大叙事的笼罩下,社会的现状变成一种处于控制之下的,意料之中的合逻辑的图景。于是我们感到 “发展是一个硬道理”。“发展”将历史描绘一种线性的过程,有着明确的方向,有着阶段性的成果。表现为新事物,新思想的不断涌现,于是“新颖”成为关于 “发展”的修辞。作为修辞的“新颖”,必然是一种能为大众所理解或因不解而被承认的“新颖”。在建筑上,前者往往表现为外观的新颖,后者表现为新的玄妙的建筑美学,而新技术则摇摆于两者之间。那些无法为大众所感知的建筑学范畴的新颖,则不属于这一修辞范畴。在库哈斯的方案里可以看到超出人们经验的奇特造型,新颖的结构技术和新奇的解释等等修辞的“新颖”和新颖的“修辞”。奇特造型被媒体(当然是借专家之口)称作“优美、有力的雕塑形象”。将建筑造型与雕塑相联系,这是向大众解释建筑有效方法;新奇的理论被媒体描述为“用建筑的语言表达电视媒体的重要性和文化性”;方案在技术上的新颖也集中于结构——这个直观的有意被暴露的范畴。


补充日期: 2003-03-06 01:18:39

 

4,庇护者的形象

库哈斯的方案里央视新楼与基地的关系是值得注意的,从基地平面看建筑呈L形围合着绿地,从立面上看它又是以Z形守护着绿地。于是一个开放(公共)空间的庇护者的形象就形成了。虽然事实上这块绿地并不是随意向公众开放的,但由于这个空间是敞向东三环的,所以这就使建筑成为“一个面向所有人的具有象征意义的华盖”(引自库的文本说明)。这里的庇护是“象征性”的(表意的,而不是实用的——不能遮风避雨),是“居高临下”式的(230米高无法平易近人)。这是一个傲慢的庇护者的“欠欠身子”的姿态。但这高傲的姿态正是“小”主体(对社会成员)的召唤,并帮助小主体意识到自身的“小”。

5,并存

库的央视新址方案在地面以上是两栋独立的高层建筑:央视新楼(CCTV)和向公众开放的电视文化中心(TVCC)。央视新楼是意识形态发出召唤的机器,电视文化中心是公众接受意识形态召唤的场所。尽管两栋楼都容纳了复杂、异质的使用功能,但在空间组织的视觉表达上却大相径庭。正如库哈斯在两者英文缩写上玩弄的文字游戏,两栋建筑呈现出一系列相反互补的关系,反映出对两种不同类型“主体”的形象设计。央视新楼整饬的外表,暗示着内部的匀质和团结一致,表达出意识形态机构内在的、高度的一致性;电视文化中心则直接在外观上暴露为叠摞在一起的大小不一盒子,异质、冲突,塑造出民众的精神有待整合,需要帮助和被统领的形象。央视新楼线条清晰的形体,光洁的玻璃幕象征了一个高于物质的精神世界,严肃,紧凑,有序;电视文化中心模糊的、不确定的形体和丰富的色彩与质感则表达着世俗世界的芜杂、松散、无序、充满娱乐性。

6,客观

央视不同于那些身为民众的主体,央视是一个“完美”的主体,民众则是“有缺陷”的主体。这种“完美”的形象通过央视表意实践的建构,被民众在日常生活(观看、参与)中所接受。拥有“完美”的品格,央视才是客观的、值得信赖的。

“客观”意味着央视在其运作中必须抹去其“意识指纹”。库哈斯方案对所谓环路的组织方式的虚构正是这种“抹去”的行为。环路描绘出一个无始无终的循环,一个机器般的精密、复杂运行机制。隐藏了发号施令者和执行者的位置和等级差异,看不到意识形态的注入和控制。所有员工的关系被解释为“他和他的伙伴”,而没有上、下级;工作被解释为“团结一致”,“相互依存的链条”,而不是遵命与对抗。

7,透明

库哈斯设计的央视新楼完全被透明玻璃幕墙包裹,是一座透明的大厦(尽管玻璃有反射、折射和吸收)。建成后,你可以从它的外部阅读它内部的结构框架、楼板和楼板上忙碌的工作人员。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大厦因充足室内照明,将明亮而透明得像一个水族箱,向你展现着荧屏背后的“真实”。你将在看到的电视节目于这一 “公开”的工作景象间建立一种联系,你觉得你看到了,其实,你没看到。无论“观看”的距离、角度还是内容都是在控制之中,是一种被设计过的展示。你看到的只是一种关于“透明媒体”的表意姿态,一个透明的“黑箱”。

 在技术发达的今天,建筑的使用功能与形式之间的联系已经不像现代主义时期宣称的那样紧密,正如在工业产品设计领域里所展示的一样,一个产品的外在形式的设计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对消费文化的生产,是一种表意实践。库哈斯的中标并不是美与丑,新与旧,对环境的和谐还是对抗以及功能或形式等等建筑学意义上的较量的结果;不是泡沫经济中的一次恣意挥霍;不是疯狂的后工业社会的一次建筑狂欢;而是媒体时代的意识形态机器对其“表意姿态”的精心策划和审慎选择;是建筑师对意识形态机器“表意需求”的心领神会和对这些姿态的准确塑造。

2008年10月4日星期六

婚礼归来

从小明的婚礼归来,没什么感想,原因应该就是太累了吧?当然不是,不方便表述,就随手记几个习俗以便来日自用。
(1)婚礼前晚新郎方要请一没结过婚的男子来家里过夜,当然要睡他们的婚床,这是希望以后生儿子。好像俗称“压床”。压床的人最好年纪比新郎小,别请太老的。
(2)接新娘子的那个来回程上下车都要伴郎替新郎开车门(不知道为啥?)
(3)晚上吃完回门酒回去时新郎官要在新娘子家抓只老母鸡回去“下蛋”。
(4)闹洞房时如果小夫妻都是老实头的话场面就会显得很尴尬。

2008年10月1日星期三

婚姻观

大概是受十一假期结婚热潮的影响,新浪娱乐版上登了篇名人杨澜吴征的“爱情故事”。作为小老百姓咱也不好去评价什么毕竟是人家的私事。不过话说回来作为小老百姓俺对当下多数普通百姓的婚姻观在自己内心深处还是有很强的批评欲望的虽然这心头有万千思绪,但话到嘴边又没啥好说的。咱们现在的婚姻观念还不停留在“男女要门当户对”为最底线标准? 不是吗?